

创建时间:2020-05-30 浏览数:425
http://xima.tv/nH1E8e
博物馆是不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最好方式,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有趣问题。我认为博物馆不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最好方式。
一个国家是广阔的,是有着多元文化的。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大有不同。了解一个国家的方式,也有许多。
了解一个国家不一定非要去博物馆。能代表一个国家的东西有很多。如,这个国家特有的建筑,艺术,节日,语言……都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文化,这些都是博物馆里所没有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感受的。博物馆只是呈现出一些冰冷的文物,和一些片面的东西,这些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
首先,去你想要了解的这个国家,亲身体验,到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倒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我在美国待了八个月。去他们的学校上过学,也参加了他们复活节的捡彩蛋活动,看见了印第安人搭起的帐篷,去过那里的许多名胜古迹,和当地人交流过许多问题。我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才了解了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生活状态,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察觉到,原来美国人是豪放的。他们不拘小节,热情。说话声音很大。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是需要我们走遍整个国家,从多个方面去体会的。
其次,如果不能亲自体验的话,阅读一个国家的书籍和杂志,也能让我们或多或少的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赵伯奇老师曾经说过,日本的文学是最细腻的,法国的文学是最浪漫的,中国的文学是最含蓄的,韩国的文学是最悲伤的……世界各国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彰显着各国的特色。如中国的小说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教堂,祈祷之类的片段。然而,在西方文学中却经常出现。中国人的含蓄使文学中羞于表达少男少女间青涩情感,然而,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却出现了不少这样的片段。从各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各国文化的差异。
我们也能从各国文学作品中了解到这个国家的一些历史。如从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我能了解到中国清末民初贫苦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从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我能了解到当年普法战争时,法国人民都经历了什么。这些文字的魅力也是无法从博物馆里可以享受到的。
还有,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也对了解一个国家,有着重要作用。如果精通这国家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一些这个国家原汁原味的东西。如,我看中文书,很好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品味出许多自己的东西。但如果让我去读西班牙文学,法国文学,等等这些我不会的语言的图书,我就得看翻译成中文的版本,但是翻译成中文的版本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了。一句话可以翻译成许多种版本,这些版本都是根据翻译者的性格以及他个人的理解,来翻译的。(详见图1汤姆 索亚历险记翻译)学会一个国家的语言,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体会本国文学书中所体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