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即可查看直播回放)

如何养育一个学习中等的孩子?这可能是很多家长面临的难题。就在上周五(9月6日),少年商学院直播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也可谓“教育版锵锵三人行”——三位嘉宾分别为超级学霸、斯坦福教育学硕士鞠茜,国际教育大咖、广东国际化学校专委会常务副主任袁拔,和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张华。

这场深度而有趣的交谈,以培养一个新学霸为主题,重新诠释了现代优秀父母是如何养育“中等”孩子,给万千少年商学院家长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也附上直播内容文字版,相信对您一定会有所启发。 

01

什么样的孩子才最受世界名校青睐?

前段时间,潘石屹的小儿子被哈佛录取,结合他当年为哈佛捐款的事情,再度引发大家热议。虽然当年潘石屹出来解释这是为了公益,为了下一代的教育所捐款,但今天大家依然把捐款与他儿子进入哈佛联系起来。

那么到底像哈佛这样的顶级学校,想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呢?

 名校评估体系:学术能力不是最重要的 

袁拔:

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热点性,我前两天刚好也看到这个新闻。但是我想说的实际上潘石屹的小孩学业基础应当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我们不要仅仅看到潘总捐了多少钱给哈佛大学、是什么时候捐的,更多的应该去看他的孩子为什么会符合哈佛的录取标准。因为以我的了解,有时候哪怕你捐再多的钱,这些学校也不一定会录取你的孩子,这其中是有很多原因的。

我曾经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负责国际学生招生的副主任聊天时,听到他不断提到宾大的入学比例。在2015年时,宾大总共收到了3万份本科学生的申请,最后发出了3000份录取通知书中有2200人最终入读了宾大,录取率仅为10%。

(宾夕法尼亚大学)

但实际上在这3万的候选人中,有85%的学生是达到了宾大要求的学术标准。那么从这85%的符合标准的候选人到10%的录取率中间,有75%的人没有得到宾大的青睐,是什么原因呢?

这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为什么中等的孩子会更加出类拔萃”很相关。其实美国名校本科在录取学生时,会考虑七个方面:

第一层:有挑战度、有难度的高中课程,绝大多数的学生会在高中阶段去选两三门比如A-Level的具有难度的课程。

第二层:学生在中学阶段这几年的考试成绩,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学校成绩单。

第三层:大学希望看到学生在年级的排名情况。当然我们现在很多高中是不提供这份排名的,因为很多高中都希望孩子不要为了一个名次、分数去过多消耗时间,而应该更多地发展自己。

第四层:家长学生们最关注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标准化成绩。包括我们提到的托福考试分数、SAT美国高考成绩、SATR科目成绩等等。

第五层:学校老师的推荐信。推荐信需要孩子在高中和中学里保持和老师的互动,在这期间有没有为学校带来贡献。

第六层:热情和激情。孩子在中学、高中阶段除了学习以外,有没有坚持做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让你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第七层:申请文书。通过申请文书来全面地展示孩子的优秀一面,个性如何、有什么追求、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以上就是世界名校如何综合多种因素来选拔学生,这世界上就很像风险投资,学校在选拔学生时实际上挑的是有特点、未来有更大概率可以成功的人,而不是成绩最拔尖的那一批

鞠茜:我觉得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的。虽然一直被说是学霸,其实我真不算学霸。我上中学那会成绩最多只能算是班上中上,可能因为不是最好那一波,也从来没有进过前10,所以老师、家长就不至于给我那么大的压力,让我还能够在中学那段特别紧张的时间去瞎折腾。

我因为从小特别喜欢日本的动画、漫画,所以我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我们学校第一个动漫社团,我是社长,我当时带着我招募的一些社员去到了上海参加了一次动漫展,还自己做了一些小周边,拿去卖了点钱,很有意思。

后来这个事情就给学校知道了,学校就把这个民间社团拿走变成了官方社团。所以那个经历对我来说还是蛮有启发的,等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锻炼。

 学校想要录取的是有特点、未来有更大概率可以成功的人 

鞠茜:我原来一直以为中国的学生去申请国外的顶级名校一定要课外活动非常的丰富多彩,但实际上国外的学校录取更像是一个漏斗。用学业成绩去筛掉一批人,是为了保证录取的学生有能力完成学业,像我之前在斯坦福读书,就能感到很大的压力。

接下来的筛子,其实就是要判断这个学生除了学业以外有没有某一领域的热情、专长来体现他某种思维上的能力。

(哈佛大学)

张华确实大学选学生就像做风险投资一样,基本情况要好,但同时还要有潜力、成长性比较好。我在想,如果是家长的话,我们孩子的成长规划、时间安排不也是在做风险投资吗?

在创办少年商学院的六年里,准确说其实是在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两件事情给我的启发很深。

第一件事,是我第一次去哈佛时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通过这本书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通识教育,他并非指的是任何东西都要学、要看,而是一种从小打开孩子认知世界的底层逻辑思维

第二件事,是我们在五年前在硅谷时碰到了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院长,他认为现在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设计思维。这就像坐标图,横坐标是知识面的广阔,纵坐标是帮助孩子发掘他的潜质、兴趣爱好,并不断深耕培养孩子突破自我。

02

重新定义“中等但出类拔萃”的学生

 T型人才:知识面广、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张华:如果我们只是把中等理解为学习成绩,把出类拔萃理解为第一名,其实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范围。实际上如果孩子学习中等但是知识面更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那在未来就比较容易出类拔萃。

因此在我们培养孩子的时候,其实应该更广度地从藤校培养人才、未来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底层逻辑去考虑。

 有自己真正热爱并舍得投入精力的领域 

鞠茜:斯坦福在大一新生进来时,是不急着让学生学专业的。在大一主要读的是通识课程,学生可以在天文、地理等很多课程中去做选择,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印象很深的是,我在学校活动中认识到了一名大三的学生,那时候他都还没有选专业。我说“你都大三了,你不着急吗?”他说真不着急,他都跟老师谈过了,他说他还想学商科。

(斯坦福大学)

因为斯坦福大学很宽容,你可以去旁听任何一个学院的课程,他听了很多商学院的课程,他发现他很喜欢商科,所以他也可能会考虑去做商科方面的进一步的学习。甚至我听说还有一些极端案例,就是到了大四临近毕业前才确定专业的。

所以我想很多国外的世界名校从本科开始培养人才的时候,并不急着让学生去专攻某一方面,可以先花一点时间在不同的领域中探索

袁拔:我有一名学生,今年刚刚申请到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和哲学的本科专业,并拿到了150万人民币的奖学金,他也是过去五年这个专业斯坦福大学唯一一个发全额奖学金的广州学生。

他就读一个国内的普通高中,当然学校氛围是很不错的,但他在其中分数和成绩也并不是最拔尖的那一批。但是他从中学开始就一直在坚持做小科研。

我记得他当时初一初二时做了一个广州二沙岛的慢行系统的设计,又做了一些共享单车的监控监管,从城市管理的角度、从技术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在高中他又开始对对信息学、对计算机就特别感兴趣,也展现出了他的能力和特长。

所以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科研,试想如果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成绩、考试,他的标准化考试成绩确实达到了宾大那85%的及格线,但他绝对不属于10%的被录取者。正是因为他朝着T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对于兴趣爱好的坚持和挖掘,才让他最后通过了综合评估。

03

如何培养一名“中等但出类拔萃”的孩子?

 帮助孩子平衡好时间和精力 

很多家长并非不清楚让孩子从小去探索各个不同的领域,找到自己的热情很重要,但学业压力繁重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好学习与爱好的时间和精力是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的一大挑战。

张华: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时间,把时间看成一个立体的盒子,有长度、宽度、高度。长度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可以改变宽度和高度。

宽度指的就是让孩子学会跨学科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比如当我看到秦始皇时,会联想到秦始皇当年吃什么、穿什么、国外同时代是什么样的历史等等。这是一种浓缩的知识,听起来跨学科是让学科越来越多,实际上是掌握一种能够快速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

高度指的就是学习结构。比如孩子在9岁之前可以广泛地去接触各种爱好,无论是琴棋书画、球类都可以接触。但是当孩子过了9岁生日就要学会做减法,给孩子选出1到2项运动或者爱好并且坚持下去,要去干五年。

今天我们在说时间的时候往往说的是加法,每个小时干嘛、上午干嘛、下午干嘛、晚上干嘛,其实我觉得不妨去想想这个时间的结构,也许换个角度看问题会豁然开朗。

鞠茜:我经常对学生说,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的时候一定要多读杂书,你可能时间不够,没时间去做各种活动,但是最起码你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取不同领域的东西。

比如说前阵子火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我在夏令营就遇到一个同学,他看得非常痴迷,并在看了这个电视剧之后就专门去研究唐朝的历史,把当时整个长安里的所有建筑物、街道通过画地图都画出来了,作了很彻底的研究。

以前我们在哲学课上也鼓励大家去多读很多不同的书,像以前我小时候自己看了一个日本的动画片叫《攻壳机动队》,其实里面带有很丰富的哲学话题,比如如果你的身体都被机器取代了,你还是不是你自己了?你还是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鞠茜:最近除了学习成绩或者知识面以外,性格方面也是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比如说最近号称是美国中考的小SAT加入了性格测试,上个月耶鲁校长在开学演讲中也提到“如果学生有勇气承担错误,比得到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还要重要”。其实现在美国学校也越来越看重学生的性格特质。

袁拔:我们曾做过统计分析名牌大学录取学生的性格特征,大概有二三十个关键词,包括善于沟通、团队意识、坚韧、抗挫力、学习方法、善于思考、责任感、愿不愿意接受挑战等。

责任感和挑战就是耶鲁大学的校长提到的,你愿意承认我错了或者说你愿意为了一个开放的想法去改变自己的观点。拥有这些特征的人正是未来有可能更大概率成功的人,这是名校近百年在他们的优秀校友身上提炼出来的特征。

张华:现在的孩子普遍条件都比较好,整体来说他们的性格的锤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很大问题。比如太阳底下走五分钟就开始唧唧歪歪说“爸爸,好累”。所以这时知识面再广、思维再有深度有什么用呢?因此孩子的性格,坚毅力、抗挫力、面对挑战的能力特别重要。

正如我们提到的风险投资,VC投资企业的时候,他特别喜欢一些连续创业者,因为他相信这些创业者能够把控风险,并且是坚毅不拔的。

我经常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小败局是一个里程碑,每一个小败局连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大成功。

有时候和很多少年商学院的孩子、优秀家长聊,他们也是非常认同抗挫力的培养:通过实践中一个一个小败局,比如说孩子可能去户外采访,找五个采访对象,五个人全拒绝,孩子会受挫开始哭。

这个过程很痛苦,家长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很手足无措。但是当你引导孩子去克服困难后,其实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所以我觉得今天尤其要呼吁大家多带孩子去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让他的性格得到锻炼、抗挫能力变得更强。

(张华推荐书籍)

当我们在讨论孩子的教育时,不必只局限于成绩。在保持孩子中等成绩的情况下,更应对孩子的品格、道德、兴趣爱好有更高的要求。尽管没有分数衡量,却是父母们更应看重的。

童年应该是一段旅程,而非一场竞赛,世界名校越来越青睐的,也是更有特点的学生,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