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华,非常开心能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关于国际教育的一些新趋势,以及我的心得与思考。

我和我的搭档——在硅谷学校工作过的Evan老师,在5年前创办少年商学院,初衷是将全世界最好的素质教育项目引进中国,通过线上课程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带给全国各地的孩子,提升他们未来留学需要的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因为无论是为了留学的背景提升,还是未来融入欧美课堂,从小到大孩子软实力的培养,都被越来越多高知家长重视。

我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核,是帮助家长从小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特长,激发他们改变自己甚至改变世界的潜能,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过去四年多,几万名少年商学院学员当中,非常多的孩子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的因为从小参与国际创新实践,被国外中学录取了,有的则获得了一些国际大赛的奖项,或是出现在《最强大脑》节目中,几乎所有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但是最近一年,我一个朋友身上发生的事情,和国际教育的一些新趋势,却让我回到原点、重新思考。这位朋友的儿子要申请美高,在所有人眼中,他儿子都非常优秀,甚至是出类拔萃,而且从小就喜欢乐高,后来在机器人、编程等STEM领域也做得很出色,获过不少国内国外的奖项。

然而最后,他没有申请上理想学校。更奇怪的是,朋友儿子班上的一个同学,据他和儿子描述非常一般,爱好广泛,但都不算出彩,也没获过什么国际奖项,反而就考上了。

父子俩都觉得有点不能理解,正好,我认识朋友儿子当时所在学校的校长,机缘巧合之下,我问校长,朋友儿子的那个同学优秀在哪儿?这位校长就说了三个词,一,人缘好,举办各种社团活动时,大家都想跟他合作,二、知识面广,对问题的理解比周围同学要深刻。三,适应能力强。

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朋友之所以说“很普通”,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和他一样,觉得人缘好、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都算不上核心竞争力。

因此,接下来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些国际教育新趋势,你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美国中高考改革

揭示了新型学霸的核心特征

2017年9月份开始,美国的SSAT考试,也就是美国中考,新增了一项内容,叫做Character Skills Snapshot,简称是CSS,翻译过来就是性格测试,非常多美高开始将CSS性格测试结果,作为考核和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是的,你没有听错,留个学还要进行性格测试。给大家看一下这个图——所谓的性格测试包括哪些内容?主要是8个方面,分别为好奇心、开放的思想、责任心、协作力、沟通能力和适应力、自控力、执行力和抗压能力。

(美国中考8大性格测试系统,少年商学院制图)

测试的内容有选择题和情景决策题——选择题,会问你是不是经常在最后时间才完成工作?是否经常尝试自己解决和小伙伴之间的矛盾……

中国人比较聪明,很多时候做选择题,会揣测出题者的意图,然后选择“正确答案”。但是情景决策题,就没有标准答案了,比如在学校外面,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哭,你会怎么做?列出来4个选项,都是合理的做法,学生要填写或选择。

再比方说,少年商学院微信公号分享过一篇文章,标题叫做《告密的孩子没饭吃》(点此阅读详情),说的是,在学校里,孩子把一件事告诉老师,和向老师告密,在CSS性格测试里,也有类似的情景决策。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美国的SAT,通俗来说,就是美国高考——也在发生类似的改革和变化。去年5月份的时候,由上百所美国知名高中组成一个联盟,正式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A New Model,包括8大能力,其中共61项子能力。

(A New Model8大能力评估体系,少年商学院制图)

这是因为,美国人觉得SAT考试太应试了,学校应该把学生从小到大的学习或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时,展示出来的这8方面的素养,每学年、每学期,进行评估并建立档案。未来考大学,这份档案和SAT成绩共同成为评估学生的准则。

而这8大能力,沟通能力、适应性、决策力、领导力与合作能力、思维习惯等等,跟上面说到的性格测试,也是异曲同工,用一个未必恰当的词来说,这是有“预谋”的,并且是“合谋”的。

这些名气大的学校,他们既希望录取到的学生更加全面、优秀,而且每年都为哈佛、耶鲁这些常青藤大学输送不少人才,当然也希望影响,或者说倒逼美国大学申请系统和方法的改革。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也就明白了,我那位朋友的孩子申请美国学校,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些综合素养上吃了亏。在美国中学的眼里,他儿子确实是个学霸,也是个有特长的专才,但他不符合优秀学生的标准——因为名校希望录取“新型学霸”,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通才。

专才?通才?

未来国际竞争最青睐T型人才

有的家长朋友可能会问,通才?那是不是意味着,孩子要蜻蜓点水,什么都懂一点,但都不精通?这其实是把“通才”给狭义化了。

我很喜欢美国知名设计咨询公司IDEO提出的T型人才的概念。IDEO这家公司非常牛,创办人是David Kelley教授,他是一位设计师、企业家和教育家,也是乔布斯的朋友——30多年前苹果电脑第一款鼠标的设计者。

所谓T型人才,T的一横是横轴,代表跨专业领域的换位思考能力,一竖,也就是纵轴,代表的是一项深度的专业技能。IDEO公司的设计师有科学家、有经济学家、有艺术家,也有人类学家等等,相比之前的经历,这些人的才华创意和创造力,都在IDEO达到了顶峰。

Kelley教授也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school的创办人,他们发明了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的方法论。

通俗来讲,就是如何把人的跨专业技术、跨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然后在纵深方面发挥巨大的能量,创造或再造出真正符合人类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

少年商学院非常幸运,获得了Kelley教授本人的认可与授权,在四年前就将Design  Thinking的方法引入国内,成为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核心工具。

不过,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家长朋友对孩子某一门兴趣或技能上的深耕,非常上心,但对孩子知识面的广度、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却相对没那么重视。

这种现象,加上国际上教育的新趋势,也促成了少年商学院的升级——2018年开始,少年商学院正式扩展成为了四大学院,商学院、设计学院、文学院和数理学院。

商学院里有经济学、财商和领导力的课程,设计学院有设计思维与思维导图课程,文学院是文史哲、读科学、读传记、读新闻和美国名校必读经典等课程,数理学院则开设了创客思维、太空旅行等课程。

很多家长,其实可能还不知道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甚至到了孩子考大学,对每个专业到底是什么、学什么,还停留在字面意思。所以,从这个维度来讲,一方面,少年商学院是一所在线的课外国际学校,你可以横向选择课程,找到孩子兴趣点后,再纵深学习。然后过段时间,再重复这个过程。

从另一方面来讲,少年商学院也在革新,跟着趋势走。一言以蔽之,就是像上面提到的美国中学一样,更加重视通识教育。

我认为,如果说美国中小学是通过项目制学习,引导孩子掌握跨学科知识、提升多元智能和动手能力等,属于通识教育1.0的话,那么今天SSAT、SAT考试这些已经或正在进行的改革,就相当于宣布——美国人从小学开始,以课程化、标准化甚至量化的方式,推行通识教育2.0。

通识教育提供的选择是多元化的,重在“育”而非“教”,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文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能够从小通行于不同族群之间的知识、思维方式甚至价值观。

抓住三个维度

让孩子实现“指数型成长”

说完美国,再看看国内。现在国内中高考在酝酿改革,未来文化课可能只占分数的85%,综合素质评估占15%。

其一,围绕这个趋势,这两年国内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也很多,譬如说综合实践课经成为所有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再比如,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发布,虽然和美国相比没那么精细,但也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光靠学而思补习、靠考试成绩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年代,真的就要过去了。

其二,看看最近几年的中高考作文题,有的关于共享单车,有的关于移动支付,甚至2016高考的英语作文题,居然是写中国历史人物的,这正是跨学科学习、通识教育的信号。一言以蔽之,全世界中小学都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只是有的早有的晚,有的快有的慢而已。

所以,我们非常坚定地认为,T型人才在未来全球化竞争将是最吃香的。同样,在国际化教育的大趋势下,T型青少年也会是成长最快、最受青睐的。

用一个流行的词来说,一个大人也好,孩子也好,想获得“指数型成长”,那么他需要“T型思维”。

我把T型思维分成立体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既有知识广度、又讲究学习深度;第二个维度,既会跨学科思考,又能解决问题;第三,既要开放协作,又要自我突破。这个图也可以称为“青少年指数型成长路径图”。

第一个维度,知识广度。去年9月,全球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教育创新峰会,邀请了少年商学院上台演讲,我们先去了德国,后到了芬兰。

在芬兰几个中小学考察时,我印象最深的,先是孩子们的课程表,课程之多元化让人叹为观止。校长告诉我们,芬兰中小学开设的课程是220多门,除了一般学科,更有家政经济学、环境学、社会学、木工课、宗教伦理学等。这就是芬兰中小学在两年前课程改革后的特点,同样更加注重通识和人文教育。

在第二个维度——跨学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上,芬兰同样是榜样。但现在回想起我曾在全球考察和拜访的学校,印象最深的还是美国一所小学课堂上看到的课程——一元硬币的魔力,a magic coin。

老师引导同学们从不同维度理解硬币,比方从数学角度,聊一聊国内生产总值;从科学角度,聊一聊硬币中的金属混合物,和制作过程;从社学学和历史角度,探究一下货币的种类,不同货币符号的意义;从艺术的角度,任选一个国家,为它设计一枚新型的硬币。

课程结束后,学生还要到金属博物馆参观交流,甚至到造币厂参观,然后分组,就未来硬币的使用和走向,进行头脑风暴并给出解决方案。

第三个维度就不细讲了,上面提到SSAT新增的性格测试,还有 A new model 8大能力评估模型,都非常注重开放合作、思维模式上的自我突破,只要看看每年9月份哈佛大学校报上发布的新生报告,大家就能一目了然。(点此查看2017年哈佛新生报告

(哈佛2021届新生中超8成担任过领导者角色)

10岁前后

重启孩子天赋的关键时期

说完学校,再来说说家长的角色。今天的主题是“重启天赋”,我们就来说说天赋吧。一般来说,大家会觉得,天赋就等于天资、天才,可能会想到钢琴神童、艺术天才。

而从年龄段的角度来说,多数人想到也是如何发现和培养0到6岁孩子的天赋和潜能。但是我想说的是,天赋绝不等于兴趣班,更不等于从小发现才艺潜能。广义的天赋指的是,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方法,去观察、了解和发现孩子的特质,更好地锻炼他的T型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把儿时未被挖掘出来的深度思考、学习和研究能力给提上来。

所谓天才,其实只是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埋没而已。但是天才的到来,可能早,也可能晚。我一个朋友的侄子,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开始学钢琴,而且已经初一了,但现在已经小有名气,经常参与一些国际性的演出。

你觉得,这是天赋,还是才能?同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获诺贝尔奖,但是从小,他就对经济学、商业等话题完全不感冒。后来也是因为一个导师、一次讲座,让他萌生了巨大的兴趣。

而在少年商学院,因为有四大学院的通识课程,我们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会收到一些家长吃惊的反馈,一来是孩子的变化,二来是因为抱着好奇心或试试看的态度,但上完某个课,孩子对这个领域萌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我记得有个男孩,上了我们《读哲学》的阅读思辨课后,对妈妈说:“我未来要到法国留学,读哲学专业。”我觉得这样真好,9岁就树立人生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不是社会上传统的认知,或家长给予的譬如科学家、企业家、进入政界或医生等之类的选择,而是孩子他自己真正找到兴趣,能够听从内心声音。

另外,我还常分享一个案例,是我们一个来自成都学生。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觉得他太内向了,沟通能力也比较一般。

但是后来,他参加了少年商学院的商业类项目制课程《拯救书店计划》,因为课程每次直播课后都会发布挑战,孩子们要在家或出门调研或动手实践。在课程结束很久之后,这个11岁小男孩他妈妈就跟我们说:“这个课程项目对孩子影响非常大。”

原来,这孩子通过线下到书店的调研、为实体书店寻找未来转型方法的作业,意外发现自己对商业非常感兴趣,甚至觉得这才是自己的天赋和使命所在。

所以课程结束前,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微信公号,叫“未来公民书店计划”,后来他自己继续采访成都当地不同的书店老板、读者,再到后来,全国其它城市的书店老板也给他发来邀请,让他去做采访和分析。

(到书店采访调研)

他妈妈深有感触说:“原来孩子内向,并不代表着沟通能力差,只是沟通方式不同而已。”我想,这个小男孩,未来有可能是哈佛商学院的苗子。

因此,我想说的是,这孩子非常符合刚才提到的“T型思维”和“指数型成长模型”,他的商业思维的天赋,在11岁的时候才被激发出来,但这可能改变他的人生。

过去4年多,少年商学院类似的学生案例非常多,而作为家长,要做的事情,用ABC就能概括——A是陪伴,B是划清底线,C是为孩子选择更适合他的资源,并且敢让孩子做自己。

 

如何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学习资源

对少年商学院来说,我们做的事情,也是ABC。

A是认可,永远不对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孩子贴标签;B是相信孩子改变世界的潜能。成人世界的逻辑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经常说:“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但在孩子的世界里,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可以同时进行,没有先后之分。

C指的就是通识教育,这是重启孩子天赋最好的方法,也是助力孩子指数型增长和成为T型人才的的绝佳工具,更是兼顾国际教育新趋势和孩子个性化学习与成长的坐标系。

 

而少年商学院,正是通过四大学院和三大核心项目——一个是“小通识”,世界名校通识音频课,一个是趣课堂,同步欧美的素质实践直播课,一个是国际研学营,把通识教育2.0的理念贯彻到底,发现那些还没有被发现的天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公民。

我们所有的课程与项目,如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少商的使命: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这里的世界,不仅代表的是场景,更代表的是国际化的课程,和全社会的创新导师。

如果从年龄段来说,10岁也就是4年级左右是重启孩子天赋的关键时期。

有的时候,慢就是快。停下来,站在孩子角度看看他的成长,看看这个世界,非常重要。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发现和重启孩子的天赋。无论未来趋势怎么变,我们都要相信孩子有自己开创美好的能力。

当然,我也希望少年商学院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伙伴,成为提升孩子国际视野和软实力的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