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丨奕东妈妈

编辑 |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学院君说:最近,一位年仅12岁的天才少年走红——他是《最强大脑》最年轻的30强选手,曾拿下华罗庚杯、陈省身杯、希望杯等19个数学竞赛一等奖,不仅如此,他的爱好特别广泛,业余围棋3段、擅长编程、骑行、魔方,是Minecraft的资深玩家,也是钢琴小王子……

巧合的是,孙奕东同学还是少年商学院的老学员,参加过思维导图、博弈论、财商等9门课程,而奕东妈妈关注少年商学院微信公号超过3年,更是国际素质教育家长群的组织委员。得此机会,我们特意与她聊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孙奕东金光闪闪的履历背后,离不开妈妈极其用心的陪伴与坚持不懈的引导。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获此佳绩,但每一位关注孩子天赋释放的家长,都能从奕东妈妈的育儿之道中深受启发。

(点击上方视频,查看孙奕东在《最强大脑》通关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助燃剂

严格要求但从不勉强

儿子小时候善于观察和学习,对数字特别敏感。四岁的时候,天津的红绿灯没有倒计时功能,有一天过马路,他忽然问,“妈妈,你说红灯时间长还是绿灯时间长?”我回答一样长,可是儿子马上说不对,因为据他的观察,红灯的时间等于绿灯加黄灯……

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他数学天赋不错,所以就给他提供学习资源。一种是实物操作的思维游戏,比如数学启蒙的玩具,金字塔、九连环、数独等古代的数学游戏;另一种是书,儿子本身喜欢翻儿童画报,我就引导他看《霓虹书》、《脑筋急转弯》等等。

一年级的时候,他已经会看四年级的奥数书了,自己看完题再看答案。但是他不爱写,没怎么做题,也没说要学,那我也不急,先让他在家看看书。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有兴趣,就多学,能力跟不上,就慢慢来。

智力开发跟吃饭长个儿一个道理——儿子7、8岁的时候,有一点胖,因为我给他吃了很多。同样地,如果在智力上给他塞太多,也会带来反效果。

进入三年级,儿子主动说想学奥数、参加比赛,我就让他去。小学奥数不必妖魔化,它只是高级的思维游戏,我们把它当作认识数学的辅助工具。

其实在我眼里,儿子只是个普通的孩子。满分的特等奖,他从没拿过,因为没有花时间疯狂刷题,在计算上都会出点小差错。我也不要求他必须拿满分,因为那不是目的,课外的特长和课内的学业,我分得很清楚,课内要严谨,课外还是随心。

参加这么多比赛,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拿了多少奖状,而是儿子自信心和心理素质的变化。他以前性格很腼腆的,那时5岁刚学围棋,经常被对方攻击太厉害,都会哭鼻子。

现在不一样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很稳,每次都铁了心要得一等奖。而且也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更多是一种责任感。这可能也是耳濡目染,我不会给他很大压力,只要求他目标清晰。

这次参加《最强大脑》,其实我比他还紧张。前几天我跟他说:“下次就是进PK赛了,这可是强强对决的PK赛啊!”但他反过来安慰我:“妈妈放心,我是来赢的。我享受过程,但也得有一个好结果。”

(孙奕东在《最强大脑》现场)

他这样说,我觉得放心了,无所谓了。最重要的是,他在现场表现得很冷静,这得益于比赛积累回来的经验,其实能有这种的心理素质,比一切外部知识都重要。

爱好广泛但不能三分钟热度

每次就定一个小目标

很多人说,我儿子很厉害,好像懂特别多。其实比起特长生,我们的段位很低的,就是好在比较广泛。

我是根据孩子的生理发展规律来决定让他学什么的。比如说,3、4岁的时候,可以学画画、学英语, 5岁开始学围棋、游泳。直到7岁,才正式接触奥数,9岁再去参加竞赛,同时也学篮球和自行车,10岁开始接触网球。

(骑行是孙奕东最喜欢的运动之一)

孩子就像海绵一样,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当然,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私有品,我们不能有占有欲。

在兴趣培养这块,我还是只给他提供资源,什么都让他试试。小时候学多一点东西,长大了如果有机会再做这件事情,会比别人学得快,就好像种种子一样。

但话说回来,兴趣广泛不等于三分钟热度。我比较坚持一点,既然学了,如果不是完全没兴趣,就一定要有入门的水平,家长一定要跟进好,及时定个小目标。

儿子刚学围棋的时候,因为性格比较内敛,不喜欢这种对抗性的东西,别的孩子如果进攻特别激烈,他就哭鼻子,很不适应。看到他这样,我就给他信心和勇气,问他:“学一段时间,然后寒假去定一段,可以吗?”他觉得还可以坚持,那就继续下去。再过了半年之后,我又问他,能不能多加一个段位?

(孙奕东在学围棋)

弹钢琴也是这样。我总是强调,弹钢琴要反复练习。他一开始也很烦躁,我就说:“妈妈特别喜欢理查德·克莱曼的钢琴曲,你能不能先把《秋日的私语》学会了,就一个月,慢慢学,好不好?”

我还告诉他:“我一听你弹钢琴,就特幸福。”儿子又觉得,原来弹钢琴这么有成就感,就会努力地来学。最后,他就拿着《秋日的私语》去比赛了,得了二等奖。儿子不太想再往上考级,我觉得也无伤大雅,反正定下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也有基础的水平。

(孙奕东参加钢琴比赛)

学游泳的时候,儿子也可怜兮兮的,不停喝水。但是学会以后,他就喜欢玩水,每次游两圈就挺高兴,我也不会要求他必须游400米、800米,只是希望他能学会这项技能。

我们永远不知道孩子长大之后,在哪一个领域有亮点,所以只能多接触。即使到上大学的时候,都不应该规定孩子的特长是什么,而要给他选择的权利。

未来社会需要全才

放养和控制都不是明智选择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才,眼界有多宽,你将来的作为有多大,才能跟国际上的人才PK。

要不然,咱们出来的都是只会制造业,没有一点创造力。但是你小时候学得广,发散性思维就会强。很多人说要放养,但国内竞争这么激烈,不可能让孩子一天都疯玩的。

既然要在外面跑,为何不去学学篮球、网球?如果在家里看电视、看动画片,为何不让他玩电脑、学学编程,做游戏?这种收获知识和技能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跟所有孩子一样,我儿子喜欢打游戏,也喜欢编程。他自己用软件计算游戏里面的数据,越玩越好。还有一次,原来我们家里有无线路由,有段时间,很多人为了蹭网,就去破解无线路由的密码,儿子就把我们家所有电子产品的MAC地址都设置好,用单独的IP,这样别人就破解不了。

(孙奕东和妈妈一起玩编程)

我的理念很简单,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家长要给机会孩子去了解,他们才能够做电子产品的主人。我从小就跟他灌输道理,而不是禁止,让他自己学会怎么利用好这个工具。

现在孩子这么聪明,我们做家长的,也不可以懒。有些家长,掌控性特别强,把孩子都安排满了;有些家长,就什么都不管,直接放养。这都是走了极端。孩子喜欢的,你可以随他去,把握度就可以了;但孩子必须要做的,还是得让他做好。

我很早就知道,儿子理科思维好,但语文就相对薄弱,我也经常督促他,买回来的小说、古文,不能放着,还是得读。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偏科。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让他去书法班,那里的孩子不仅写字,还会创作诗词歌赋,我对他的要求,没那么高,把字写好、写规范就好了。学了一期,后来没有精力顾上,那就没有继续上。

我会尽可能把儿子的生活安排得充实快乐,但也很注重他的精力分配。孩子到底吃不吃得消,我一定会心里有数。

因为小学负担不重,有一段时间的节假日、周末和晚上,儿子都在上兴趣班,那段时间,我看到他好像容易感冒,觉得不对劲。突然发现,原来有一些竞赛组留了很多作业,压力有点大,为了减负,我就把竞赛班转成网校了,作业相对少,可能没有完成地那么好。

但在我看来,这不是浪费,而是适时调整。孩子确实能吸收很多能量,但真的还是孩子,不能太苛刻,认真引导就好。 

做孩子的同窗好友

引导之余更要互相学习

在我看来,父母担任的角色,无非就是三个。

第一,引导者。要比孩子看得更广、更远,发现他的兴趣,引导他把天赋发挥好,扬长避短。

第二,做同学,不仅要做孩子的榜样,更要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我们家是无话不说的,我会跟儿子聊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交通、环保,反正一有空就聊。可能因为这样,反过来,他也挺关心我的。有时候我工作很忙,他放学回家,第一时间就问我:“妈妈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你今天高兴吗、你累吗?”

第三,做妈妈。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善良,无论他被看作神童还是天才,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纯真的孩子。

7岁的时候,儿子在辅导班里答对了题目,老师答应给一个小奖品。当时只剩下一个毛茸茸玩具,有一个女生成绩不如他的,特别想要那个玩具,他察觉到了,就把玩具给了那个女生,自己只拿了一根铅笔。

还有一次,去年参加迎春杯数学竞赛,全天津只有两个名额。他和学校的一个女孩成绩一模一样,都可以去总决赛,但只能去一个。那个女孩看上去是志在必得的,但老师其实想让儿子去。我儿子就挺有绅士风度的,说:“以后那么多机会,没关系,先让别人去。”

有时候我觉得,孩子把我熏陶得挺好的,有绅士风度,也贴心。所以不只是我在教育他,他也反过来让我变得更好。

前段时间,他去参加《最强大脑》的发布会,主持人蒋昌建问他,你来参加这个节目:“在比赛只有在最后一秒决出胜负,那一瞬间你的心情是:1、暴躁;2、有点焦虑;3、淡定;4、无所谓。”他选了无所谓。

主持人再问:“当爸爸妈妈在底下看比赛,为你捏一把汗,你觉得:A、他们是他们,我是我;B、他们是我,我是他们。”他又说:“我就是我,爸爸妈妈就是爸爸妈妈。”

我听了之后,觉得挺欣慰。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心理也在慢慢变得强大。这种内心的培养、无形的东西,让我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