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5日,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沙龙深圳站,200多位家长朋友们济济一堂,沙龙主题是:如何给孩子最适合的国际化教育——包括学校选择和家庭教育。

尽管如今家长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但对孩子教育问题之焦虑依然如影随形,国际化教育不等同于留学——留学从来都不是万能药或创可贴,而如果方法得当,孩子即使在应试教育体制里,一样可以因为父母的改变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规则意识等方面更具世界公民品质。

那么,到底应当怎么去做?作为一家儿童国际化教育与思维启蒙的新式智库机构,少年商学院有幸请到两位在融合中西方教育理念与方法上颇有心得的先行者,在深圳沙龙上与大家做精彩分享——一位是在三个孩子的阶梯式成长中不断总结经验的加拿大籍华人老爸,一个是在吃教育之“中餐”还是“西餐”的纠结中前行的香港妈妈。

给孩子适合的国际化教育没那么难——线下沙龙精彩摘录

 (从左到右依次为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香港妈妈宁晓松、加拿大籍华人老爸朱凡)

我和“三只小猪”的故事
By 朱凡
加拿大籍华人、“爸爸帮”创始人、职业规划师,三个孩子的爸爸。

给孩子适合的国际化教育没那么难——线下沙龙精彩摘录

(朱凡正在分享自己小儿子的成长故事)

我是1960年代生人,年轻的时候移民加拿大,1994年回国,现在是中加两边跑。我非常讲究规划:认识太太三年后结婚,三年后生第一个孩子,之后每隔三年生一个。三个孩子都是在中国出生的,现在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在加拿大读书,小儿子在我身边。

 

小儿子:被遗留在香港的月台上

我的小儿子今年4岁。有一年,我和太太带着他去香港。在出入境地铁换线时,地铁关门警报声已经“嘟嘟嘟”地响,我和我太太赶紧跑上去,刚站稳后一回头,发现:儿子不见了!往窗外一看,儿子在月台上和我们招手。

有没有搞错?!我们两个大人竟然把孩子落在月台上了?!我赶紧和太太商量对策:到了下一站,她在原地找工作人员寻求帮助,我坐回去找儿子。那一个站用时3分钟,我知道我的太太一定非常着急,万一孩子上了车,他不知道我们在哪里等他怎么办?可是我很淡定,因为我知道,我的儿子一定会在月台上等我。

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对他们说,如果有一天你走丢了,你就安心地留在原地,我们一定会来找你,此外,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充其量对他们说“我爸爸就在附近”就行了。

还没到站,我就接到我太太的电话:孩子已经找到了,工作人员已从月台上把他带到工作室,大人直接去接就行。见到了孩子,孩子劈头就说:“你们有没有搞错啊?平常你教育我们听到嘟嘟声就要遵守规则,怎么你们这么差劲?”小家伙竟然一点都不害怕和慌张。

为什么我要讲这个故事?我们都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影响因素,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那就是安全和自我保护。大人必须以身作则。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学着他们趴在地上,爬到厨房,用他们的角度和视线去看,有没有刀叉等危险物品,又爬到厕所,把手伸到马桶里……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孩,对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

孩子经常会抛给我们许多问题。一次我太太带女儿上街看到了小偷,没有声张,被女儿发现后反问她:“为什么你不喊?”其实在当下,我太太不能声张,一来只有妇女儿童,二来小偷可能是成伙的,非常不安全。可是光说无益,我们总不能教育孩子“遇上小偷不能喊”,毕竟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啊。

因此我把我的一段经历作为了女儿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也在街上遇到了小偷——一个女士走在我们前面,一个小偷正把手伸到她的包里,他们前面有两个人故意放慢脚步,挡着这个女人,后面还跟着两个人在接应!

这是团体作案啊!但我怎能放弃这个表现正义,回头向女儿做“教材”的绝佳机会呢!我是怎么做的?抬起头,对着旁边一幢楼大喊一声,‘你为什么还不下来啊?我们在等你取车啊!’,声音非常大,整条街都看着我,包括上述女士和这群小偷。小偷们被我这一吆喝一喝马上收了手。我和朋友便若无其事地边抱怨这个不存在的‘你’边走开了。我和女儿解释道:只有我们确保自己足够安全了,我们才能去维护正义。这才免了女儿对太太的指控。
 
我们会对孩子有很多规划,上什么学校,做什么工作等等,但安全才是最基本的因素。我曾经请过三个保姆,每一个保姆看一个孩子,但我总觉得,请再多保姆,都不如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都不如我们多些陪伴他们,并通过以身作则给之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我的孩子教给我的第一堂课。

 

二女儿:一做作业就“磨洋工”

二女儿在中国读的小学,作业之多超出想象,但她一上二年级就开始磨洋工,每天晚上写作业都慢慢拖,玩铅笔盒、玩橡皮擦、玩手指……总得到晚上11点才收工。

怎么办?我和我太太决定:陪读。和孩子一起做作业,几份作业一字排开,掐着钟表做,做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做完了我们签上字,她就能玩去了。

可这个方法用不了多久就不管用了,孩子做的作业有时确实无聊。我们只能找第二个方法——老师就给我们支了一个招:让孩子做完作业后给他打个电话。老师的监督果然有效,二女儿开始按时完成作业了。

过了一个月,这个方法又不奏效了。即使得11点钟给老师打电话,二女儿也不怕了,直说“我没办法嘛”。于是,我干脆把她带到我们公司去,看着我上班,她一开始觉得我的工作就是在公司“骂人”(开会),但后来慢慢理解一切。“为什么我们一天到晚8个小时,一个星期5天,都要窝在一个小空间里工作?”我说,“是因为我们有责任。你可能不理解,但是你要知道,我们也不喜欢上班,但是我们必须这么做。你也有责任,就是写作业。当然,写完作业你就可以有奖励,就是看你自己喜欢看的书了。”

后来,我们给她买了很多趣味漫画书作为奖励。我们总以为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好,怕孩子听不进去,但事实告诉我们,他们是听的。另外,如果你的孩子在三年级以下,我鼓励你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不要指望孩子在现行教育制度里能多快乐,因此我们觉得多给予陪伴非常重要。

 

大女儿:从爱上钢琴到想去放弃

我们都有艺术情结,钢琴、音乐、绘画……我们都希望在儿女身上实现我们未实现的愿望。为了让大女儿学钢琴,我们曾把家搬到少年宫附近。

我的两个女儿上过许多培训班,画画、跳舞、唱歌、钢琴、武术、书法……撒网一样,能报的几乎都给她们报了,儿子也是一视同仁。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她们去体验,然后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什么,到了高年级之后再“收拢”,选择其中两样继续学。

每年我们都会带孩子回一次加拿大,一天早上六点钟,我听到楼下有人在弹钢琴,下去一看,是我大女儿,虽然弹得不怎么样,但那天她练了一个小时。第二天也是。我见她兴致很高,就问她是否真的喜欢钢琴,她点点头,于是我决定给她买一架钢琴,前提是,孩子得和我签一份“保证书”。

女儿很高兴地签了字。可不到三个月,女儿就不想练了,问我可不可以把钢琴退掉。当然不行!为了让她坚持下去,我开始陪上钢琴课,上课时把老师讲的内容录下来,女儿练习时也要帮忙录音,还得经常上网下载一些教程。

为什么我那么坚持让孩子上钢琴课?兴趣学习最贵在持之以恒,她是真心喜欢的,那么既然喜欢,而非我们强迫,那就是让孩子学会坚持。最重要的,孩子当初承诺的东西,一定要陪他坚持到最后,这一点,将陪伴孩子一生。

我的大女儿学了13年钢琴,一天一个小时,一个星期5个小时。一路坚持下来,对她来说,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兴趣,不再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而是一种信仰。

最后,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我们能陪伴孩子多少年?

有一年,我去了巴黎,去了一个华人家庭经营的餐馆,爸爸是厨师,妈妈照顾生意,孩子很小,坐在地上玩。

我对这个妈妈说:“你这么辛苦,又看孩子,又照顾生意,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回老家去,自己好打拼?”这个问题被她丈夫听到了,回答我说:“你知不知道我们能陪孩子多少年?在法国,孩子六岁就进幼儿园,到了小学,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家长说话的空间已经非常小,等到孩子长大更是如此。因此,我非常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他的这番话对我触动非常之大。确实如此,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最多也就十几年,我们都已为人父母,我们都渴求帮孩子打开另一片天地,以至于我们总想把最好的给他们,让他们少吃点苦。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和孩子之间有一个倒计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就叫《父爱倒计时》,在孩子离开我们之前,我们得给孩子三种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技能和生命价值。不要再去纠结自己过去哪里做得不够好,珍惜现在。


中式教育,还是西式教育?
By 宁晓松
纽约时报中文网等媒体撰稿人,旅居美国与香港,两个孩子的妈妈。

给孩子适合的国际化教育没那么难——线下沙龙精彩摘录

(宁晓松正在分享自己为孩子择校之路)

和众多从美国回香港居住的“小海龟”一样,我们冬冬进入了香港某国际学校。说起来,这个决定有些草率,我们并不太了解这所学校的教学风格,只知道在香港颇有口碑。我们猜测孩子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了,对香港本地传统学校的模式不太适应,因此希望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后能有一个宽松的环境。 

 

国际学校并非没有应试体系

眼看第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一天下午四点整,我和先生按照约定时间,准时来到教室,参加学期末家长会。教室里安静整洁,不再有平日孩子们的喧闹;教室外,家长们安静有序地在座位上轮候。三位主要任课老师一字排开,面带微笑地迎接家长。桌子上,摆着冬冬的成绩报告单。

“这是年级的最高分,这是年级的最低分,这是平均分。还有,您孩子的分数。”还没来得及礼貌的寒暄,班主任何老师先递上了一张铺满数字的小字条,我的大脑马上进入了数学运算状态,并快速判断出自己儿子的成绩排名。

“我已经给儿子报了5个培训班,尽管他才2岁半。”当我听到班主任的这句话时,不禁吓了一跳,“没有办法啊,我知道自己班上头几名的学生,都是这样花钱花力气拼出来的。正是因为我太了解这些,才不得不这样做。”

和老师的会面,也就短短15分钟时间。可从教室出来,我们夫妻俩的额头上就渗出了汗水。对于从美国刚回来不久的我们,还是有点措手不及。

从学校拿来的成绩排名触动了我们内心的紧张情绪。我没有想到,一间国际学校,也有考试成绩排名,这种无形的激烈竞争,和传统的本地学校,又有什么区别?

为了把学习成绩提高到在班上达到“说得过去”的水平,冬冬放学后也参加了数学和英文补习班,中文则由我自己代劳,在家做额外的补充练习。至于学校的游泳课也要额外“加餐”,上学期冬冬的游泳课只得了一个C,这个成绩,好像让冬冬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也产生了怀疑。

孩子在学习上的吃力让我和冬冬爸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冬冬在美国一直处于放养状态。入学后的一段时间,他无法在自己的同伴中找到自信,作为他的父母,我们也承受了不少压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盘“菜”

如今,我们从对学校的一无所知,到重新了解,重新适应,但这个艰难的过程并没有结束,“按冬冬的情况,成绩能上升到中等,已经不容易了,”他的班主任说,“一个班20多个孩子,个个都很出色。要想进入前几名,付出也是超乎想象的。”

今年六月份,冬冬就要从这所学校毕业。我经常问我自己:如果重来一次,我还会不会让孩子上这所学校?答案是:会。但我已经自信我不会再受这种“折磨”,因为我已经知道如何绕道而行,在学校规定的池子里跳舞,而不被学校牵着鼻子走。

说白了,国际学校和传统学校就是两种游戏,有两个不同的游戏规则。前者给了我们一个框,只要在这个框里,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而后者规定好了每一个细则,只要违反其中一个,我们就会被踢出去。

那么,哪一种学校适合你?这么个性化的问题,没有整齐划一的答案。我和我先生纠结了很多年才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由于我个人的家庭背景因素,我给孩子选择了国际学校,有中有西。这中间我作了调整,我的孩子就在初中的时候转到了另一所教学气氛更加宽松的学校。家长在帮助孩子做选择的时候,要思考几个问题:你的期望是什么?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学校有哪些东西适合你?又有哪些东西是浪费孩子时间和精力的?以此来找到孩子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如何适应的?其实孩子上了三年级以后,就自然地跟上了进度。要说适应,关键还是家长本身,我觉得是我自己把自己搞定了,提到考试不再浑身发毛了,家庭的气氛也因此好了许多。

 

“中餐”和“西餐”从来都不矛盾

这其实是一个中西的选择过程。摆在我们面前的,仿佛就是两盘菜,一盘中餐、一盘西餐,我们必须选择。然而,中餐与西餐,没有哪一个更好,只有哪一个更合自己的胃口。

那么,我们的“胃口”如何?这里有三个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思考——我们是选中餐还是选西餐:未来教育的大方向在哪里?我们前进时应遵守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选择取决于我们采取何种思维。我理解的中式教育思维,更像许多年前一本在华非常流行的育儿书——《人生设计在童年》所说的:“许多中国孩子在美国的成功,大部分得益于他们家庭的东方文化影响,得益于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的家长根深蒂固的教育思维的潜移默化。中国传统教育中目前正广受批判的某些地方,其实正是在美华人子女获得成功的方法。”虎妈蔡美儿就是这样做的。

那么,美式教育思维又是如何?近几年在香港有一个很热的讨论,叫“港孩现象”,指香港越来越多小孩有“公主病”、“少爷病”,这和中国内地很相似——一个孩子身边总围着四五个大人转悠,形成强烈对比的,美国妈妈身边一般会围着四五个孩子。然而,在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度上,美国却比香港高出许多。

我身边的美式家长更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其他许多东西,而不是分数,习惯把课堂搬到家庭生活中,孩子从小跟妈妈在厨房里,跟爸爸在车库里,和其他伙伴一起在院子里,跟自己的宠物呆在角落里,他们是社会化的,是处在自然状态的社会化的人,以此学习到很多东西。这很简单,却有大智慧:教育不要只盯着起点,而要望着终点。

讲到这里,我可以对前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给出我自己的答案: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什么?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给孩子创新的空间和动力。由此给教育铺开前进的大方向,那就是,给孩子不断前进的可持续动力。而所谓中餐西餐也绝不是对立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取二者之精华。

有朋友问我:如果你的孩子可以上名牌大学,但他想当一个警察或消防员,你会怎么选择?其实,这二者从不矛盾,如果不能兼得,我会选择后者:对我来说,能够帮助我的孩子找到他自己,就是我能给他的最好的爱。

给孩子适合的国际化教育没那么难——线下沙龙精彩摘录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在沙龙现场分享)

两位嘉宾,一个是在三个孩子的阶梯式成长中不断总结经验的加拿大籍华人老爸,一个是在孩子择校事宜上选择“中餐”还是“西餐”纠结中前行的香港妈妈,却都强调哪怕从一件小事做起,我们是可以通过“搞定自己”来实现中外教育理念的融合的。

这与少年商学院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致力于引进欧美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直面中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促进中西方教育理念的融合,消除中国家长的焦虑,并使孩子在学习方式、性格养成、思维拓展上都能得到优化。

我们在全国的沙龙还将继续。教育领域没有权威者,只有先行者,可以说每一位家长都是“专家”。如果您在孩子家庭教育特别是在东西方教育理念与方法融合上有故事、有心得,欢迎微信联系我们或投稿(信箱post@youthmba.com)。我们亦欢迎大家踊跃参加我们的线下沙龙,并自荐或推荐朋友,成为沙龙之分享嘉宾。